当夏日的燥热需要安抚实盘配资平台app
当冷饮的寒气透支身体
北宋药学家唐慎微就在自己的著作《证类本草》里
悄悄记录下家乡崇州
人们制作消暑、度夏的美食
莲子汤、冬瓜羹、鲜甜藕
甚至还有真正“古法”的冰淇淋
唐代与北宋称“蜀州”
地处成都以西驿道上的崇州
凭借丰沃的农耕与繁华的商贸
吸引了众多南来北往的旅人
如今热闹的小东街、正东街
在那时也密布着酒楼、客栈
以及夏天时常见的饮子摊、熟水店
也就是如今的奶茶店、甜品店
客人们品尝着冷饮
听着被誉为“三千琵琶、四千官柳”的宴席音乐
计划着去逛一逛官署园林罨画池
养生+夏游,都不耽误
甜品
古代崇州就有冰淇淋!
唐慎微的《证类本草》里
有一种被称为“乳糖真雪”的甜品
由调质黏稠的羊乳与白砂糖混合
“今人谓之乳糖,是知石蜜字”
然后将冰窖、地窖中的存冰取出
用工具制作成细小的冰屑
再和乳糖一起搭配使用
不仅具有极好的口感
也适合夏日里消暑、开胃
此外
人们还按照水、浆、醴、凉、医、酏的分类
将各类甜品、饮品称为“夏饮六清”
其中
“水”,是以薄荷等带有香气的植物煮水
至今,崇州街子古镇还有许多这样的小药铺
售卖适合制作“水”的原料
“浆”,是用奶酪或水浸泡过的小米做成的饮品
“醴”,是一种甜米酒,与俗称的“醪糟”类似
至今,崇州道明镇、白头镇等稻米种植集中的地区
农家还保留着制作米酒的习惯
“凉”,是一种用干梅、桃子一类的干
加入与炒米或饭制作的冰镇饮品
“医”,带有药用价值的果花浆
“酏”,是加入酒曲等酿成的粮食酒
至今,以中药材“入曲”酿酒制成的崇阳酒
是崇州隆兴镇“天府酒村”梁景村最鲜明的特色
那时
崇州的街巷、城乡
会有挑着担子售卖米酒
而小东街上的“奶茶店”
商家会在冰屑上浇上一勺地道的菜花蜂蜜
再放上红豆沙
又或者混入姜茶、果汁
就成了最时髦的夏日冷饮
冷饮
古代崇州也会有“爆款”产品!
从隋唐到两宋
随着商贸与手工的进一步繁华
夜市的小摊,街坊的店铺
各种冷饮成为了人们推崇的“爆款”
隋唐时流行由果品或草药熬制的药水
放凉后分装入粗瓷大碗或竹筒中
也被称为“饮子”
物产丰富的崇州自然也少不了这些
扶芳叶为青饮,楥禊根为赤饮
酪浆为白饮,乌梅浆为玄饮,江桂为黄饮
有些饮子店常年排队
又因为原料供应的季节差异
甚至需要雇佣人帮忙排队而“百文售一服”
和繁华的“成都城”几乎一样
崇州的夏日冷饮中
甚至出现了更多的品种
砂糖冰雪冷元子、生淹水木瓜、药木瓜
以及砂糖绿豆、甘草水、紫苏饮
各个季节的香料、香花、香果
都能用来制作饮子
不少店铺还有自己的“招牌产品”
比如冰雪荔枝膏、冰珠蜜水
还可以用木盒包上棉布
由专门的人配送到家里
同时,为了满足更多消费者
尤其是经济相对拮据的劳动群体
街巷中还多了许多售卖凉水、凉茶的摊贩
他们提前将花果晒干、磨粉
为普通的“凉白开”增添口感
饮子的制作流程也更简单
苏轼也曾写过
开心暖胃门冬饮,知是东坡手自煎
这样的小摊在90年代都还是崇州“街头美食”的代表
消暑
古代崇州人也喜欢“文艺范”!
现在“夏游崇州”
人们喜欢白塔寺里的禅意茶室
会去道明竹艺村、白头五星村
品尝乡村咖啡
也喜欢街子镇的无漏秋山
这样有情调、有氛围的打卡地
而在“古蜀州”的游记中
人们喜爱将香料在瓷瓶中加热
在香味腾起时加入热水并密封
冷却后的水就带有相应的香气
这样的过程也拥有额外的仪式感
与李清照最喜欢白豆蔻味道不同
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
崇州的读书人们
喜爱紫苏、沉香、麦门冬
民间则常用丁香、砂仁、橘叶
不同地方还会选用林盘附近特产的桂叶、竹叶
精心制作,慢工细活
只为了入口的那份感触
南宋时,迁移至成都的人们
也为“崇庆府”的崇州带来了更多的夏日饮品
比如用乌梅、甘草等熬制成浓汁
再加入适量的凉水
在井水等相对凉爽的环境中放置
用以消暑降燥
而崇州“龙门贡茶”枇杷茶
也因为生津解腻、消暑养颜
成为了越来越多“游蜀州”的流行玩法
复刻宋代的“消暑玩法”
成都-成名高速崇州出口-罨画池博物馆(体验宋式点茶)-小东街(逛吃水果冰粉)-隆兴镇梁景村(小酌崇阳大曲)-白头镇五星村(打卡稻香咖啡)-道明镇白塔寺(沉浸禅意煮茶)-白头镇大雨村(品尝农家米酒)-街子古镇江城街(购买煮茶原料)
“崇”风送爽“州”到清凉 州消夏 来崇州爽一夏
资料来源:央 广网、第一文物修复研究院、澎湃号“博物馆”和《华阳国志》《证类本草》等
投稿邮箱:87023221 @qq.com
蚂蚁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